title:认知心理学-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丹尼尔·卡尼曼
date:2022-07-15 15:50:29
tags:认知心理学


“丹尼尔·卡尼曼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当然也是至今仍健在的最重要、最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有着独特的天赋,可以揭示人类思想的许多显著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已经成为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成了我们传统观念的一部分。他的工作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和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局面,其中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是丹尼尔与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辟的。本书的面世是一件大事。”

系统1,系统2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张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需要费脑力和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大脑活动上,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1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系统2按部就班的构建想法,而且在系统2下系统1会被抑制。‘’大猩猩实验‘’阐述了2个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系统一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系统一自主运行,系统2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只有部分参与。系统一为系统二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二接受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一般情况下,系统二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一的建议。

当系统一运行遇到阻碍,系统二便会出马,例如11*15这样的题目,这样的激活包括令人吃惊的事情、违反系统一世界观的事情、惊讶的刺激物、犯错。这样分工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因为这样人做出的反应是快速且基本恰当的,但因为系统一存在成见,在特定情况下,系统一容易犯系统心错误。

系统一有局限,无法被关闭。

冲突与自我控制

生活中这样的冲突极为普遍,自主反应和控制这种反应的意图之间存在冲突,系统二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系统一产生的这些冲动。

看上去不等长时间上等长的两条线

缪勒-莱耶错觉图,看上去完全不等的两条线竟然等长。这就是认知错觉,这种认知错觉不能完全避免,因为这是系统一在运行,我无法关闭他,且系统二对系统一这种错误一无所知,要是我一直保持警觉那在日常抉择中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

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况,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系统一和系统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拟出来的角色。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我的思考能力。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如果本书被拍成电影,主角会是系统一,系统二自身很懒惰,除了必须的努力外,他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点。然而,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只有系统二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才能抑制系统一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通过心算两位数的乘法题和加3任务接近人们做到的极限,观察可发现,人在极度认真高度负荷下瞳孔会不自主放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人类瞳孔可以很明确感知他大脑的功率。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系统二执行多任务会通过执行控制进行,多任务进行时需要快速转换,快速转化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时间制约时人们需要付出努力的另一个因素,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能力,比如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走的很快就无法思考,走到自己熟悉慢速情况才可以。而在研究中发现,某些人对某件事过度集中,会进入心流阶段,忘却时间和大脑疲惫,非常舒服。所以要将所有资源集中在手头上的任务更好。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比如背诵一段课文就是认知努力,背诵期间忍住不去玩游戏就是自我控制,这都是系统二决定的。大脑能量不是一个比喻的概念而是真实的,以色列的保释官就说明了这个例子,每次用餐过后65%申请者可以通过,后面稳步下降直到用餐前将为0。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都要多,而且需要付出脑力活动的成本显然比葡萄糖高,在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自我控制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现在我来为大家作一个逻辑论证—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请你尽量快速地判定这个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想想结论是否与前提有关联?所有的玫瑰都是花。有些花会很快凋谢。因此,有些玫瑰也会很快凋谢。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这个推论是合理的。但事实上,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因为玫瑰可能不会很快凋谢。”

很多简单问题,很多人脱口而出错误答案,其根源就是系统一反应,而不去思考使用系统二。因为系统二是慢思考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人们倾向于直接系统一的反应。我要做个避免思维上的懒惰的勤快人,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常持怀疑态度,这些人更理性。

今天得到一千美元,一年后得到一万美元,你选哪个?

这是一个自我控制的问题,要想当下直接享受还是一年后翻10倍。大多数直觉型人会选择今天一千美元,这些人使用系统一是冲动的、凭直觉的;而系统二具备推理能力很谨慎但是懒惰的。

斯坦诺维奇对系统二做了区分,算法负责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计算活动,显示出的智商很高;理性负责消除成见,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错误。智力和理性来源于系统二。

联想的神奇力量

香蕉、呕吐,看到这两个词出现大脑忍不住开始联想,各种香蕉和呕吐结合的场面,人面部表情、心理、情感、行为所有这些都开始有了不自主的反应。这种自我强化模式变换多样又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被称为联想的连贯性。

思维活动唤起一个看法会引发很多看法,而这些看法让我们想到更多,人觉得某几个被激发出的看法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其实多数联想思维都是隐藏在意识之后的,也就是说我们对自我大脑的运转认识有限。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启动效应,人在听到某个词或者做某个行为时候,会引发大脑和身体相互作用,比如听到老人有人会走的慢有人走的快,面部摆出微笑表情会让心情开朗。启动效应会影响人的身体行为,人的行为又回作用到心理。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启动效应是存在系统1的,可以看为潜意识行为,通过词汇、图案各种暗示可以诱发启动效应,但人在理性思考时,使用系统2可以有效避免启动效应。

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系统1带给自我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自我信念,是自我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可以快速做出直觉型判断的依据,大脑判断活动几乎是这个系统1指导下毫无意识的完成的。

但不幸的是,系统1是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放松时心情很好感到舒服导致想法随意、肤浅,紧张就会变的警惕、多疑且创造力下降。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之间接触的新单词后面出现会更好辨认,书中看到的某个人名现实中也有可能出现而让自己产生认识这个人的错觉,这种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的转换,也是熟悉感造成错觉的原因。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任何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相信缪误有个可靠的办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可以看看中国人是被怎样洗脑的,所谓谎言重复一万次就是真理),在记忆不确定时候,大多数人会跟着认知放松的感觉走。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基本会接受系统1的建议。所以大多数人会收到认知放松时得到的信息,大脑也会继续运作。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这就是曝光效应,任何事物当我们见的多的时候,也就是事物曝光多时,我们就慢慢感到安全并且更容易取信赖他。重复曝光的结果有益于机体所处的环境,这一效应能让我们鉴别安全的物品,是最为原始的社会性依附的基础。

重复曝光构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的基础,而社会组织和社会整合又是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好心情、认知放松和对连贯性直觉是相互关联的。创新是发生在系统1中的,在我们好心情认知放松时,系统1开始运作,无限联想、天马行空各种思绪无限涌进大脑,创新这时就会发生。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系统1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联想由情景、时间、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伴随着某种规律出现。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这就是常态理论,当我们见到第一次发生的事情时,这种记忆存储脑海中并引发了情绪强烈波动,而第二次只是联想就能得到这事情发生过,是某种常态。当然就会习以为常。

系统1常态思维模式下,对桌子、大象、老鼠等对象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印象包括对象大小、特点、属性等等。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因果关系心理学,这时系统1自然产生的联想。这种天生的、人生来拥有的东西,因果性直觉。这种心理行为是系统1的,注意他不是理性的科学论证的,只是人生来就有的。

字母B和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吉尔伯特提出,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什么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

最初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释。系统2工作就是不信任\质疑,系统2是懒惰的平常不发挥作用的。

光环效用和群体智慧

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全部,而且会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幻想他具有某些和自己共同的性格品质,这就是光环作用。避免光环效用要遵循一个普遍原则—消除错误的关联。

一个装有硬币的罐子,找一群人来测试,有些人猜的多有些人反之。但平均下来就会接近真实数值,这就是群体智慧。所以把群体中的每个人当成某件事中的不同信息,让他们不相关联,这就会明显减少光环作用。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做出决定

眼见为实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这一理念解释了我们能够快速思考的原因,因为系统一联想机制和系统二懒惰相结合,往往让我们相信并快速最初反应。

过于自信:即使没有了解事情的全部,靠着一些信息进行联想能推测出事情大概。联想系统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框架效应:手术后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死亡率是10%,对人含义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人们通常读出不同含义,且觉得自己所见就是事实。

比率忽略:忽视大数据分析,只相信自己所见即为事实。

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出判断的?

系统一没有特定意图,无需付出多少努力,对当前情形作出全方位评估。

系统二接受问题或提出问题,引导注意力或搜寻记忆,或使用算法。但系统一具有基本的评估这一理念,在回答某个特定问题时,系统二作出反应,这也需要系统一具有的基本评估。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准确率高达70%

基本判断是人生来就有的,看一个陌生人的脸,他有多强势(存在潜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它的用意是友好地还是敌意的)。很多接受信息少不喜欢政治的人在投票时,就会随着基本判断感觉走,也就是系统一运行不使用系统二。所以看照片可预测竞选胜出者。

平均长度和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一组线人门轻易可以记住长度颜色等属性,这是我们系统1决定的。一组线的总长度就要通过计算测量等,这是系统2决定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区分单个物体和总体的区别。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人生来就有的强度等级判断,杀人罪行是深红色,偷窃就是浅红色,这种强度等级是系统一具有的。如果一个孩子4岁就能阅读很多书籍,很多人认为他未来一定考上好大学,这就是强度等级匹配。要注意这种利用匹配进行预测的模式从统计学角度是错误的。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

系统一对周围环境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是一直进行的。某些有意识的判断出现在我们做出的选择中,而在选择中会受到思维的发散性影响。例如听写一个句子,某些词语会引起联想导致效率下降。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就会让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思维活动中,人很难被问题难倒。比如喜不喜欢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判断、对商品值不值的看法,除了像123*1234这种问题,我们很难被问题难倒,这种回答的依据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当目标问题很难时,大脑就会出现一个启发性问题也就是简单问题来作答。这正是思维的发散性让懒惰的系统2找到简单问题,而强度匹配让我们轻松的从目标问题匹配到相似的简单问题,这就是出现困难时大脑会做出直觉性答案的原因。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一副立体感的图片,即使图中身高一样,人们第一时间判断都是远处的人比近处的人更高大。当问题是预估图中人身高时,远处人比近处预估更高,这就是替代判断影响人思维。所以生活中人评估幸福感、满足感等等情感时,注意替代判断不要影响到自己。

情感启发: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系统一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二支持这些行为时,他们就会变成信仰、态度和意图。情感对于事物认同有很大影响。正如之前说的系统二很懒惰,所以他不会主动抑制,而是默认和支持。

启发法和偏见

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

抽样调查中,大样本比小样本更加精确,小样本发生极端情况比大样本更大。所以在某些不正常情况下,要知道大脑中因果关系理念是一直运行中的,要去考虑大样本,而不是根据因果关系草率的判断。

小样本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小样本中出现某些罕见的结论,很难去解释,这时候就需要看看自己样本选择是否正确。统计直觉中,应该使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品规模,而不是靠直觉印象做出决定。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系统一不善于质疑,抑制不明确信息,并让处理信息尽可能连贯,除非该信息被立刻否定,不然它引发的联想就会扩散,彷佛这个信息是千真万确的。系统二能够提出质疑,但保持这种质疑会比不自觉相信它更加困难。

相信小数定律,就会建构成一个言之成理的说法让我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完全错误的直觉判断。

对随机事件做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人们总是依靠因果理念去寻找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对随机事件做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误的。对许多巧合发生的事情去思考只是徒劳而已。因果理念只是我们从先辈继承下来的一般警觉性的一部分。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人们的判断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响,这就是锚定效应,有两个机制共同作用。1是系统二的可以调整,2是系统一的启发效应。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大脑系统二对于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一些是记忆存在一些数字,一些或是累了等等,这种调整不足就是系统二的懒惰造成的。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暗示就是一种启动效应,他会选择的找出相应的证据。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个类似暗示的过程发挥作用:系统一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这就是联想一致性的一种表现。

做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值对人们判断的影响巨大,人们不自觉的受到锚定值影响而给出和锚定值相近的答案,但锚定值是随机的,所以造成的结果也是巨大不确定的。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锚定效应存在于系统一的启发效应,所以生活中随时可见。即时我们使用系统二去思考,在搜寻加工记忆时也会受到锚定效应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生活中锚定效用一直威胁着自己,要用系统二去抑制它。

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当我们思考某件事发生的概率时,就会先从记忆中搜寻,轻松搜到就说明这件事发生概率很大。可得性启发法可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可得性启发法使用的还是替代理念,当我们遇到一个困难问题时候,就会不自觉替代成一个已知的简单问题,那么偏见也就来了。人们对于控制偏见的能力很弱,但有时候看到团队其他人辛苦工作也就接受自己的辛苦,会让团队关系融洽。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看法

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就会使用替代原则搜寻记忆,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而当系统二越来越多参与其中时,人们就不会关注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内容了。所以要警惕系统1可得性偏见的影响。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在人们做决定时候,情绪启发法是重要因素:我喜欢它吗?我对它感觉有多强烈?人们形成的观点和做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这些行为是毫无意识做出的。情绪启发是替代的一种,将简单问题替换为较难问题的答案。人们对结果的情感反应、身体状态,以及取舍抉择在决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避免小概率风险事件演变为公共危机


http://example.com/1979/11/30/心理学-Thinking-Fast-and-Slow-BY-丹尼尔·卡尼曼/
作者
xdd
发布于
1979年11月30日
许可协议